线上期货配资平台 「学术百家」文祖鼎与姜子牙铭文解读及考证
发布日期:2024-12-12 23:15 点击次数:192战后,蒋介石久久不能平静,紧接着,蒋介石就想重建整编74师,但经过思索,蒋介石决定不用整编74师这个番号线上期货配资平台,而是恢复74军的番号。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
作者:倪建华 张明友 学者
图 “文祖鼎”正视图
【内容提要】《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姜子牙“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史书只有记载,没有实证;发现实证,以物证史是文史界梦寐以求的结果。经笔者对“文祖鼎”内的铭文进行解读,同时对“文祖鼎”本体进行了考证,为研究姜子牙在发展齐国经济,以“通商工之业”为策,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证据。本文将就“文祖鼎”铭文解读和辨伪、断代考证两个部分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文祖鼎 姜子牙 冰丝之园 兴建教坊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西周早期姜子牙封地齐国历史,对姜子牙的文韬武略多有赞誉:称其为商末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史记·齐太公世家》称“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圣”,在发展齐国经济上主张“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史记·《货殖列传序》》:“于是太公劝其女工,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东汉 王冲《论衡》:“齐女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说明当时已有规模可观的纺织、刺绣手工业。
《孔子家语》则云: “太公兼利天下者也”。孟子云:“天下之大老”,并称其为文祖从孔子一直到东汉的王冲,无一不称颂姜子牙的丰功伟业。
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通商工之业”之策中,特意将“商”放在“工”的前面,可谓微言大义。一个“通”字,说明齐国经济是开放型、外向型的经济,这在姜太公时期就形成了齐文化重商贸、实行开放的市场经济特色。
由于姜子牙‘通商工之业’一说,只是见诸史书所载,但是未见实证。巧在旧藏中有一件西周时期的圆鼎,内铸铭文两篇,经解读翻译后证实了姜尚(子牙)的“通商工之业”之举的真实性。
撰写本文的目的是试图从两方面进行考证:
1、对铭文进行解读,论证史料所记载的姜子牙的发展经济的战略谋划;
2、对“文祖鼎”的艺术造诣进行分析,并对照馆藏品进行比较分析,判定该器的具体铸造年代;
3、根据上述分析,确定该鼎铸造时代的齐国国君。
二、“文祖鼎”简述
该器为圆鼎,鼎身方唇、折沿、鼓腹、圆底、兽纹足。尺寸分别为高度为345mm,直径为290mm,重量为10.2Kg.纹饰分两个层次,折沿下方高度为30 mmm的分为六个部分的变形兽面纹,兽眼对应分布在隔断的两侧,隔断形状是退化的扉楞纹(又称觚棱凸棱);纹饰下方饰环带纹(又称波曲纹),环纹高度为60mm,两个纹饰之间用高度为10mm的地子分隔。
此鼎纹饰和西周著名的“大克鼎”几乎完全相同,仅在重量上只是大克鼎的1/20。铭文铸在鼎身内,分铸成两篇,都在鼎内同一侧,每篇铭文尺寸为宽120mmX高120mm,两篇铭文各铸有十五行,每行十个,共150个铭文,合计共300个铭文,其字体大小均匀,书法端雅。
鼎身兽足为兽面纹和云纹,同样有退化的扉楞纹分隔开,属于典型的西周中期风格。立耳外侧饰有龙凤纹,内侧为光素面,未施纹饰。此鼎器型尽管比较小,但是艺术造型丝毫不亚于“大克鼎”,理论上可以认为是相同时期的作品。此鼎命名为“文祖鼎”是源于铭文中对姜子牙的尊称为“文祖”,故以此命名。
以下为图片详情:
图二、鼎内铭文
图三、俯视图
图四、底部及足部
图五、立耳及纹饰
图六、纹饰细节
图七、兽纹足
图八、表面状态及局部纹饰
三、铭文解读
铭文共两篇,依据铭文内容,取‘冰丝之园’和‘行建教坊’分别命名之,分述如下:
(一)‘冰丝之园’部分
(1)铭文原图: 冰丝之园
图九、二冰丝之园铭文原图
(2)‘冰丝之园’直译文
图十、 冰丝之园(上)
图十一 、冰丝之园(下)
(3)《冰丝之园》意译文 在艄神庙低洼处的李村、苟村和市场(巴扎)村①的希伯公主②的冰丝之园③,使多户漂染产绸商号(记④)随之称雄。所产丝绸的匹缝考究流花明达均匀⑤。出产的四十绺⑥须纠镶边的棉布,须丝交插⑦细丝好分出口,绵薄畅华⑧的脚褊⑨密实且不断纤。要求布匹的引接丝平直耐用,还要让织绸户因为红利而去种丝田。由此钻研冰蚕丝⑩者兴如网状,其中的奥妙皆因盈利而起。采用木桩(杙:yi⇃)支撑桑树使每户的桑木叶长势华美。各种田户分片承担集体户的种田,如果有人无故离开导致抛荒的地块,要强制其余四户补种。
注释:
①艄神庙 艄神庙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艄神庙,也被称为肖圣老爷庙,位于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以及艄神庙北边的小李村、苟村、市场村(文中的巴扎),在山东营丘白渡河北岸,其中小李村隶属大王镇,沟村现在分三个村:中苟村,后沟村隶属东营市垦利区,大沟村隶属东营市利津县,这些地址一直沿用到现在基本没有大的改变;
②希伯公主:也可解读为煦伯,希伯这个词在犹太人的词汇中就有,希伯来,指渡河而来者。古文字来源广泛,有时候有点莫衷一是。公主在这里应理解为主公,主公此处疑指姜尚,后文中多次提到‘文祖’即为姜尚姜太公,故此句应理解为主公由白渡河南北渡到北岸,在低洼地上建立了‘冰丝之园’这个蚕桑养殖基地;
③冰丝之园 栽种桑树、养殖冰蚕丝的桑蚕养殖基地;
④记商号;
⑤匹缝考究,流花明达均匀:“流花匹缝”在古代纺织品中代表一种特定的刺绣工艺, 这种工艺通常用于装饰纺织品,通过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刺绣在纺织品上,形成花纹图案。
在古代,刺绣工艺被视为一种精细的手工艺,常常由妇女完成,因此也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时期,当时就已经有“衣画而裳绣”的规定;
⑥绺是表示在纺织品中指的是纱线的密度,四十绺表示纬线有四十根,纱线越高,单位面积的纱线密度越高,纱线越细交叉;
⑦须丝交插:“须丝交插”指的是在织造过程中,经线和纬线的交织过程;
⑧畅华 光彩夺目;
⑨脚褊 褊,狭小的意思,指织物或衣衫边的卷边很狭小,精美之意;
⑩冰丝 一种冰蚕所吐的丝。据唐《乐府杂录》:“康老子遇老妪、持锦褥货鬻,乃以半千获之,波斯(今伊朗)人见曰,此冰蚕丝所织也,暑月置于座,满室清凉。”。又:宋 叶适 《送赵季清兼谢所惠诗》:“纍珠贯冰丝,耿光发沉渊;二千八百字,字字合管弦。” 元 伊世珍 《琅嬛记》卷上:“ 沉休文雨夜斋中独坐,风开竹扉,有一女子携络丝具入门便坐。风飘细雨如丝,女 随风 引络, 络绎不断,断时亦就口续之,若真丝焉。烛未及跋,得数两,起赠 沉 曰:‘此谓冰丝,赠君造以为冰纨。’”; 清 曹寅 《望雨谣》:“旱魃聋虫惨莫支,家家当户缲冰丝。”。至于文中所提到的冰蚕丝是否为波斯引进的,还有待考证。但是这个冰蚕丝和现代工艺的冰蚕丝肯定不是同一种材料。
(4)‘冰丝之园’现代汉语译文:
主公姜子牙从白渡河南岸北渡到北岸,在艄神庙附近的低洼地区的李村、苟村和市场村建立了一个叫作的种植园叫做‘冰丝之园’,因为园区生产的称为‘冰蚕’的蚕丝,其质量特别优越,为此,经销此绸布的商号因为获利丰厚,很快都发达起来,以致可以称雄一方。
此外,园区生产的绸布质量甚佳,加上印(绣)花技术一流。纺织业的工场也因此发展起来,随之因为蚕丝的需求,令桑树的栽种面积也得到了扩张。由于‘冰蚕丝’的品质优良,获利丰厚而促进了蚕桑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日久年长,园区里因为长得桑树因为长的粗壮,以致由于树冠高大而不得不都用木桩支撑着,才不至于倒下。
按照井田制的分包管理办法,四户承包的桑树地要一起承包一个王室的桑树地,如果这片地被抛荒,四户承包户就要承担起责任,保证公田不被荒废。
(二)行建教坊部分
(1)铭文原图
图十二、行建教坊原图
(2)行建教坊直译文
行建教坊(上)
图十三、行建教坊(上)
图十四、行建教坊(下)
(3)《行建教坊》意译文
申田①由崇山廪②的初家寨③回营丘④家中,见埠长⑤苟人⑥祁在白颈鸦渡口⑦分种很多王田⑧获利,就命令修建绸纱染织教坊,让祖传技艺随时变作赋税,将文祖⑨的经商铭文逐字摹刻,让分封入齐疆的后人永远享用。丝田户享受产生的红利的四层。从种植滩涂廪中划分出且以千户为单位并入中埠⑩城市管理,在中心设立观察⑪、敬事⑫两位管理官员。使住户分成四组修建丝城教坊,在传授生产缫丝前,不得使用教坊。要靠诸祖师⑬宰赫⑭(交易市场)营造的丝绸交易盈余来行政,丝绸技术要前位⑮到随嗣⑯后人皆足够享用。
注释:
①申田,一作由田。官名。史说是春秋战国时齐国置。主农耕事宜。《管子·立政》:“相高下,视肥,观地宜,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由田之事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为田野之不僻,仓库之不实乎?则申田存焉。”张纯一注引俞樾云:“申田,官名也。”,由此可见,申田的正式官名早在姜尚时期即有了;
②廪 廪本指粮仓,引申指粮食。联系第一条的注释,可以这样解读为主管粮食(农桑)的官员;
③崇山、初家寨在营丘东部。初家寨现名初家村,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崇山位于山东省潍坊市的昌乐县营丘镇;
⑤埠长 此处解读为白渡河码头的长官一类的官员;
④营邱 营丘镇,今临淄,位于昌乐县城东南25公里,古齐国首城,姜太公首封地。营丘的“营”,原文实际表达是“殷”字;
⑤埠长 此处解读为白渡河码头的长官一类的官员;
⑥苟gw↿苟 匠;
⑦白颈鸦渡口 白颈鸦渡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
⑧王田 西周的土地属于国有,所有土地都称为王田;
⑨ 文祖 指姜子牙,孟子称赞他为“天下之大老”,并称其为文祖;
⑩ 中埠 齐国都城,位于现在的山东临淄张店区;
⑪ 观 察应该是监管的别称;
⑫ 敬 敬事在商朝就已经有敬事这种办事员了,三星堆出土的羊头印章就是“羁縻蚩尤敬事”;
⑬ 祖师 这里指具有高级丝织技艺的师傅;
⑭ 宰赫 交易市场;
⑮ 前位 此处指丝绸技术位列前茅;
⑯ 随嗣 后继有人;
(4)现代汉语翻译译文如下:
主管农桑事业的官员从崇山的官府下属的初家寨回到都城营邱家中的时候,遇见白颈鸦渡口的首领埠长,是一个姓祈的工匠在不少王田中因栽种了桑树而获利甚厚。于是下令建造了绸纱织造的类似于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生产、培训工场,并称之为‘教坊’。
在教坊里培养了不少技工和熟练工,这个工场因为既培养了技工,又让他们成为熟练工,这样就有了产出、销售的盈利,这部分盈利就是上缴王朝的税赋。
这些都是因文祖姜尚(子牙)的谋略,将这些谋略写成文字逐字逐句的铭刻起来,让随后进入齐国疆土的后来之人永远记住太公的经商谋略思想。
丝田户享受产生的红利的四成,就是说所有参与种植、养蚕、织、染、漂生产的农户可以得到红利的四成,即按照销售利润的40%给生产者。
管理上首先从种植滩涂廪中划分出且以千户为单位并入营邱下属的中埠城市管理,在中心设立观察、敬事两位管理官员负责所有的教坊的监管。
具体措施是将这些划归从原来的‘种植滩涂廪’这个管理部门中划分出来,以一千户为一个单位,并入中埠城市管理范围。
每千户负责建造一个丝城教坊,这样就建成了四个丝城教坊。新进职工在教坊内都要首先接受培训,培训合格之前不得上岗操作。
教坊的盈利是需要依靠在有高超技术的师傅带领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在市场上进行营销获得,这是经营的主导思想原则。
最后要做到教坊的丝绸技术必须位列前茅并且要做到世世代代后继有人。
四、铭文考证:
(一)首先要考证“文祖鼎”的铭文内容是否与西周时期的齐国、姜子牙有关:
铭文中关于人物名字,只在第二篇‘行建教坊’中提到了‘文祖’一名,我们可以通过地名考证来证实文祖就是姜尚。
第一篇‘冰丝之园’中提到的几个地名,注释中已经解释,艄神庙以及艄神庙北边的小李村、苟村、市场村,现在都还存在,在山东营丘白渡河北岸。第二篇的崇山、初家寨,也都存在,而营都则是齐国的都城,姜尚首封齐国的时候营都就是首都了:武王灭商建周而称王天下,因吕尚功劳卓著,武王将齐国分封给吕尚,建都营丘,吕尚即为齐太公,又称姜子牙。前1045年 公元前1045年,太公封齐建国时,此地被定为国都〔2〕。至此,可以证实‘文祖鼎’所在的地点就是齐国,即现在的山东淄博地区。
(二)考证此鼎的铭文是否和姜尚的‘通商工之业’思想相符:
姜尚的‘通工商之业’的本意是将‘商’放在发展经济的首位,这个思想在两篇铭文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第一篇是‘冰丝之园’,看起来似乎是按农、工、商次序排列,其实是倒过来叙述的:开宗明义就说‘使多户漂染产绸商号(记④)随之称雄’,这句话就说明了做买卖的发了财了,开始称霸一方了。怎么会发财?光有优质的蚕丝—冰丝,用冰丝织造的丝绸、有优良的绣花和织造技术不能获利,必须依靠商户们拥有众多的客户买家,买家付钱了,商贸才有盈利,这是供需关系,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冰丝之园’是在商户的需求中建立起来的,而‘冰丝之园’是依赖品种优良的‘冰丝’和高超的织、染、刺绣技艺所生产出来的绸布,通过这些产品卖给商户才能获得盈利。
铭文首先从商号的发迹开始叙述,然后再叙述产品的质量以及因为产品质量优越而兴起了栽种桑园的热潮,以致制定了法律来约束抛荒的行为。这就是以商促工、以商促农的最好例证。
第二篇‘行建教坊’则是以商促工的具体措施和法规制度建设:
在‘行建教坊’这篇铭文中,再一次提到了祈姓的工匠因为在王田中栽种了桑树而获利,引起了主管农桑官员的注意,于是下令建造了‘教坊’,用于规模生产丝绸产品,同时吸引人才,培训技术工人,制定了培训合格才能上岗的用工制度。
在利益分配上,明确了种植户、丝绸织造、漂染、绣品的综合效益分配按照四六分成分配,公家得六层(成),农户(含工人)得四层(成),利益分配明确,积极性自然调动起来了,这完全是现代企业的按劳分配方式的首创。
为了明确发展策略,思想上,特意把文祖(姜子牙)的经商谋略逐字逐句摹刻在册,还让世代入齐国的疆土的人牢牢记住。
接着,又制定了从‘种植滩涂廪’这个管理部门分隔出来的农户,以一千户为一个单位建造教坊,在当时就合计扩建了四座教坊,并且把教坊的管理纳入了城市规划之中。在教坊的治理方面要做到:丝绸技术必须位列前茅并且要做到世世代代后继有人。
这是多么超前的发展工业通商的思想:开辟工业园区、明确质量至上、严格培训合格工人、依靠优质优品促进市场的繁荣。不仅如此,还把姜子牙的经济谋略撰写成文字,摹刻起来,让世世代代的后人记住姜子牙的经济战略方针。至于摹刻在什么器物上,铭文中没有提到,我们将在后面的讨论中加以阐述。此外,关于姜子牙的治国理政的也是政绩斐然:“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经济上倡导“农、工、商”三宝并举、“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宏观战略。《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
《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齐国初建时沼泽遍布,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姜太公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开放的经济政策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其他诸侯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络绎不绝地汇聚到齐都营丘。这样,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兴盛发展成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3〕”
姜子牙的‘通商工之业’是十分前卫的经济头脑:“经济上“商工立国”。营丘周边的封地多为盐碱地,不适宜耕种,但适合种植桑麻。由于濒临大海,发展渔业和盐业也非常便利。于是结合盐碱地环境发展养蚕业、纺织业,“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鼓励妇女纺织刺绣,又让人们把鱼货、海盐贩运到其他地区。对外注重招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同时,还减少各种税费,结果别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向了齐国〔4〕”
至此,这两篇铭文所阐述的内容和姜尚的‘通商工之业’可以说是珠联璧合。文中所称的文祖主公也肯定了就是姜子牙本人。
五、辨伪与断代
(一)辩伪
此器的辨伪需要有较为丰富的收藏经验,并对博物馆类似藏品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里不作解释。仅仅就铭文能解读出来,基本上就不存在任何疑问了,笔者在“孝鼎”一文中就指出,造假者要造出长篇铭文的难度不是一般的难,花再的钱都未必成功。况且此鼎的铭文铸在鼎的内部,想要后刻是无法想象的,据此观点,辨伪一事就一笔带过了。多此一提,无非因为不是馆藏,不得不加一句而已。
(二)断代
此鼎成于何时?铭文中没有提及,也没有署名。因此需抽丝剥茧进行分析探索。分述如下:
(1)先从器型及纹饰探析“文祖鼎”的铸造时间:
我们根据该器的铸造风格来推测“文祖鼎”的铸造时间,在上海博物馆馆藏中找到了一件极为著名的国宝“大克鼎”,十分欣慰地发现了该器器型及纹饰和“大克鼎”极其相似见下图:
图十五、文祖鼎 (左)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藏(右)
两者的立耳纹饰也几乎相同:也是立耳外侧饰纹饰,内侧为光素面,见下图十六:
图十六、兽纹足比较 文祖鼎(左) 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藏(右)
再就兽足部分及纹饰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基本是一致的:
图十七、兽纹足 文祖鼎(左)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藏(右)
铭文风格方面,两者极其相似: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现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5〕〔6〕〔7〕。
见下图十八、十九:
图十八、文祖鼎
图十九、大克鼎铭文拓片 上海博物馆藏
基于经验所知,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风格、铭文风格在早期、中期、晚期基本上都有相同的特点,这个特点我们留在讨论部分再进行介绍。据此,我们可以以“大克鼎”和“文祖鼎”的纹饰、铭文风格来确定“文祖鼎”大致的铸造年代。“大克鼎”已经明确是周孝王任期,则可以归纳在西周中期这个时间段里面。
史料称,大克鼎铸于周孝王期间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周孝王在位九年,即前891年至前886年。然而,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周孝王的在位时间可能更早一些,即前909年至前895年,属于西周中期时间段。这样,根据“大克鼎”的铸造年代,再推算齐国的君王的最佳人选,这样可以推算出,“文祖鼎”的大致铸造年份。
(2)再从铭文内容选择最佳人选:
此鼎铭文中提到的人尊为文祖,即姜子牙,文中又尊为公、主,铭文中又提到“将文祖的经商铭文逐字摩刻,让分封入齐疆的后人永远享用”,铭文中提到了“文祖”这个词,基本上解释了此鼎不会是姜子牙在位时间铸造的。
再就姜子牙的生卒和在位时间分析,也可以完全排除是姜子牙本人:
从年份分析:姜子牙的生卒年份是公元前1156 -1011(1016)也有人说是公元前1128—前1015,两者相差了将近200年,显然不符合。再说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封姜子牙齐国为齐国的开国君主,这个年份倒是确定的〔8〕。姜子牙去世在周成王在位期间,到了周孝王时期,姜子牙已经故世,据此,姜子牙就完全可以排除了。
接下来,我们从姜子牙以后的继承人中参考在位年以及在位的政绩进行比较,从其中遴选出一位比较合适的齐国君主:
第一位是姜子牙的儿子,齐丁公吕伋,齐丁公的生卒年份为前1050年至前975年,他在前1026年至前975年期间统治齐国,在位期间,奉命征讨唐国,使齐国成为政治上的大国,他的政治成绩就是征伐,对于经济发展史料并无记载,应该是继承了姜子牙的政治经济遗产。在“文祖鼎”铸造年份上进行对照,似乎还是早了许多;从政绩方面考量,齐丁公业不是合适的人选,可以排除;
第二位是齐丁公的儿子,姜子牙的孙子,齐乙公吕得,在位时间是约公元前975年到公元前932年,共计44年。
齐乙公在位时期,仍是采取齐太公治国时的政策,修明政事,顺其风俗,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稳固了齐国在诸侯列国中的地位〔9〕。
第三位是齐乙公的儿子,齐葵公吕慈母,齐葵公的生卒年份为前932年至前879年,他在位期间四处攻伐,扩大疆域。从年份上看相当接近,但是齐葵公是一位忙于攻伐的国君,在主张发展经济方面,史料没有可圈可点的政绩,笔者判断,大概率是无暇专心经济发展的。
齐葵公之后的齐国其他君王,尤其是齐哀公‘癸公卒,子哀公不辰立。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公。’〔10〕居然被周夷王给烹杀了,这样的君王还有什么可以作为?之后的齐国君主随着国运衰退已经无需再作考证。
从以上齐国君王对比比较,可以认为,齐乙公吕得是最合适的人选,吕得继承了其祖父姜子牙的‘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市场经济谋略,铸“文祖鼎”的可能性最大,也为齐丁公吕慈母四处征伐提供了丰厚的物资经济基础。本文讨论至此的结论就是“文祖鼎”是在齐乙公吕得在位期间铸造,将其祖父的经济谋略铭刻在鼎身,供子孙后代继承。
根据以上遴选结果,应该是齐乙公吕得是最合适的人选,那么,“文祖鼎”铸造的年份就是在公元前975年到公元前932年之间铸造的,对应的西周王朝时期就是周穆王姬满。
(3)由此可以知道“文祖鼎”和“大克鼎”的铸造年份的先后了:
“文祖鼎”:公元前975年到公元前932年,是西周周穆王姬满(公元前—76-922年)年间铸造的;“大克鼎”:公元前891年至前886年是周孝王姬辟方时代铸造的。周孝王是周穆王的儿子,“文祖鼎”的问世显然要早于“大克鼎”。相同的是,它们都属于西周中期这个时间段,具有相同的纹饰、铭文风格。
至此,关于“文祖鼎”的铸造年份和铭文制作所在的齐国君主的疑问基本得到了结果,此鼎是由齐乙公吕得在位期间下令铸造的。
六、讨论
(一)为了增强研判的可靠性,我们再从器型、铭文风格上再次确认此鼎的铸造年份:西周中期“器形方面以鼎、簋等器类为代表,形制流行垂腹造型;纹饰的变化表现在殷商以来盛行的饕餮纹失去统势,对称的大鸟纹、长尾鸟纹、夔(原文为顾,疑为笔误)龙纹、窃曲纹、波带纹等变形纹饰成为主流”〔11〕;
周穆王时期的铭文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等内容的长篇铭文成为大宗”,
其铭文风格也是“呈现出规矩整饬、端正典雅的风格”〔12〕。 篇幅有限,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文章结尾的参考文献详加了解 ;
(二)对铭文所摹刻的物体对象的猜想:在“行建教坊”篇中提到了“将文祖⑨的经商铭文逐字摩刻,让分封入齐疆的后人永远享用”这句话,至于摹刻在什么器物上,文中没提到,笔者考量再三,认为就是摹刻(实际是铸)在“文祖鼎”上面的。理由是:1、要保存时间长的东西,除了石板没有什么器物可以给你摹刻,而在西周中期,未见有在石板或其他廉价的自然矿物质上留下任何文字特别是重要王朝法规的记载;2、这样的重要法规在廉价的物体上进行镌刻保存不合情理,最常见的就是记载在青铜器或玉器上;3、铸在鼎中,就是留给世人最好的礼物,鼎乃礼器,是作为‘子子孙孙永宝用’的传世礼器,把铭文铸在鼎的内部,就是要让铭文不被磨损,“让分封入齐疆的后人永远享用”;
(三)关于铭文的文字结构,目前少见古文字学者提到这个问题,笼统的归类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是金文,至于其他古文字就很少提及,也无人提及。
中国上古文字种类中还有一个濮文,也称为彝濮文,濮文是西南地区最早出现的古文字,已经至少在8000年以前,远远早于甲骨文。
西周金文在中原地区基本上是濮文、甲骨文加上少数方国文字组成,学者们接触的多是这类文字,都比较熟悉。解读“文祖鼎”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困惑,好多文字一时无法解读。
究其原因是此鼎铸造于齐国,山东当时属于蛮荒之地,语言文字肯定和周王朝的中原地区有较大的区别。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以地方为主的文字结构,如同方言一般,一个地区一种语言,其文字也略有不同。
同样是西周中期的铭文,比如笔者以前解读过的“耕赋盘”〔13〕,因为是在周王朝中心,尽管已经是西周中后期接近东周时期了,解读起来就没有像“文祖鼎”那样感到困惑,原因就是“耕赋盘”的铸造地在周王朝的腹地,文字结构就是濮文、甲骨文加上少量的方国文字。
而“文祖鼎”地处山东夷族地区,远离中原地区,当时彝濮文尚未进入该地区,除了甲骨文以外,可能其中方国文字较多,解读的难度自然就大了。
七、结论:
对“文祖鼎”及其铭文的解读,通过上述五个部分的探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文祖鼎”铸造于齐乙公吕得任期内,相对应的是西周中期周穆王姬满任期内;
2、对“冰丝之园”和“行建教坊”两篇铭文的解读,证实了史料所载的姜子牙“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之策的真实性,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兴盛发展成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正是得益于姜子牙的这种超前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个思想至今为世人所领用;
3、“文祖鼎”及其铭文的艺术造诣极高,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祖鼎”以其全品相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是一件极其难得的艺术瑰宝。
八、结语;
本文对“文祖鼎”及其铭文用六个章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得出了此鼎所记述的人物为齐国开国君主姜子牙的结论;而此鼎的铸造年限,所在的齐国君主人选确定为齐国第三代君主齐乙公吕得在位年间所铸造;“文祖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中对姜子牙的“通商工之业”一词进行了多方位的考证,以铭文为证,证实了姜子牙治国理政思想对齐国由穷变富的巨大贡献。
解读“文祖鼎”铭文,让我们看到姜子牙这位神话般的历史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姜子牙不愧为文韬武略的一代宗师,堪称“天下之大老”。
参考文献:
〔1〕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或姜尚。商朝末年人。汉族(华夏族),商末东海上人士(现今河南许昌,另一说法是安徽临泉姜寨)。 公元前 1156 -1011(或1016)年,后世称姜子牙、齐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 等。 来源:百度百科、 360百科;
〔2〕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3〕周师齐祖——姜太公 作者姜健,男,1973年9月生,2004年3月至今任临淄区委宣传部齐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专职从事齐文化研究、临淄文史研究工作。现为淄博市中华文化促进会齐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临淄齐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专家组成员、淄博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家等;
〔4〕“齐风淄火”厉彦林 作家出版社 2024年6月;
〔5〕上海博物馆藏宝录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博物馆藏宝录.1989年2月;
〔6〕李楠编著.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商业出版社.2015.01;
〔7〕大克鼎.上海博物馆;
〔8〕《六韬》《战国策》;
〔9〕史记《齐太公世家》;
〔10〕《史记·齐太公世家》;
〔11〕《西周中期金文字体、书风探析》 盛为人 甲骨文强刊 2023年10月14日;
〔12〕同〔11〕;
〔13〕「学术百家」解读西周《耕赋盘》铭文背后社会变革 倪建华 张明友 中国艺术鉴赏网 2023年5月7日。
稿件审核:张佑军
责任编辑:林韬线上期货配资平台
文祖鼎铭文姜子牙教坊齐国发布于:湖北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